万州美容产品鉴定机构位于何处
重庆市万州区疾控中心的前身是四川省万县地区防疫站,成立于1952年。它历经了多次更名,包括四川省万县市防疫站、重庆市万州**开发区防疫站、重庆市万州区防疫站。2002年,随着体制改革,卫生防疫机构被撤销,并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疾控中心。与此同时,重庆市救灾防疫应急处理中心万州分中心、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万州分中心、重庆市万州区健康教育所、重庆三峡卫生检验检测中心也设立在此中心。万州区疾控中心是一个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卫生监测技术服务、卫生检测检验服务、医疗专科服务、健康教育相关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区级疾控机构。
我中心目前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毗邻万州区商业中心,新址位于五桥百安坝,占地面积达35亩。业务用房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现有员工17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4名,包括副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2名。中心设有疾病控制科、计划免疫科、结核病防治院、学校卫生科、职业卫生科、食品/公共场所/化妆品/放射卫生科、饮用水/消毒卫生科、理化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科、血清生化检验科、质量管理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所、职业病防治所、皮肤病性病防治所、预防接种门诊部、预防医学门诊部。其业务覆盖区域包括万州区、开县、忠县、云阳县、梁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服务总人口约850万人。业务辐射至湖北省利川、巴东等地区及整个三峡库区。我中心负责辖区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管理和预防控制;儿童计划免疫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规划并对其高危人群进行初筛检测;寄生虫病、地方病、病媒生物疾病防治和研究;提供消毒、杀虫、灭鼠等相关技术服务;对食品卫生、化妆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和提供技术服务,对其从业人员和学生开展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开展卫生防病检测检验、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审核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验收进行卫生学评价;开展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开展结核病、职业病、皮肤病性病等疾病的防治;承担原三区八县的救灾防疫应急处理和中毒控制工作任务;承担国家卫生部三峡库区疾病监测课题和三峡库区人群健康保护与生活饮用水监测课题的监测工作、三峡库底卫生清理工作;是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区级疾控机构及渝东片区疾控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中心。
万州区疾控中心秉持“团结、进取、务实、发展”的宗旨,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俱佳的专业技术队伍,全体职工勤奋工作,业绩显著,多次获得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近10年来,荣获部、省(市)、区级先进集体奖28项,单项工作奖55项,省级科研成果奖8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3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篇。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69号
电话:************
万州区中加友好小学的教育特色
观音岩含情和风,平湖水波荡漾,中加友好小学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万州城西,是1999年中国和加拿大共同投资新建的三峡库区**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3余亩,建筑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2367人,在职教职工111人。学校独特的建筑群,完备的教学设施,宏伟整齐的彩色橡胶运动场,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氛围,为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重庆市示范小学”、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足球重点学校”、万州区“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信息技术示范学校”、“家长示范学校”等五十余项荣誉。
学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鲜明的办学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在万州这片蓬勃发展的大地上,逐步走出了一条“习作文化”的特色之路。
1、追溯根源,挖掘“习作特色”内涵
学校的活力在于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2009年,在校长张俸保的领导下,学校充分挖掘校园人文资源,以三峡库区的**情感和对加拿大国际友人的感激之情,提出了“悠悠华夏韵,浓浓枫叶情”的文化主题,短短几个字映照出学校文化主题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因此,学校将“自主习作”的教学作为学校特色项目,旨在学生在自主积累、自主感悟、自主习作、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素质;构建以人为本、人文相融的作文教学新机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与人格。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相结合,在提升全校师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深化了学校的人文内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意义的释放,“以我手写我心”,以中西文化经典为媒介,既要对师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不忘根、不忘本;又要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吸收西方的营养文化,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培育师生国际意识。课题引领,夯实“习作特色”基础思路是基础,接下来是实施,如何创建一个适合本校的“低、中、高”有序,课内外一体,听说读写交融,写、评、赏、改融洽,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我反思、自主习作教学的新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全面提升本校习作教学质量,就成了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自主习作教学模式”。
因此,学校把“自主习作”的教学定位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其目的是在学生自主收集、自主体会、自主创作、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素质;构建以人为核心、人文相融的作文教学新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灵感和品格。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相结合,在提高全校师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深化了学校的人文底蕴。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意义的释放,“以我手写我心”,以中西文化经典为媒介,既要对师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不忘根、不忘本;又要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吸收西方的营养文化,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培育师生国际意识。课题引领,巩固“习作特色”的基础思路是基础,接下来是付诸实施,如何创建一个适合本校的“低、中、高”有序,课内外一体,听说读写交融,写、评、赏、改融洽,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我反思、自主习作教学的新“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全面提升本校习作教学质量,就成了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自主习作教学模式”。
2008年春天,学校筹备《小学语文课堂“自主习作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万州区教科所付开国等专家精心指导、多方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同年秋天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了该课题的立项,12月,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区教科所在学校举行了开题仪式。
正式研究一年多时间以来,学校以学校市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自主习作教学模式研究”为龙头,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习作教学思想,借鉴了成功的习作教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年段式习作教学体系,打造有效的习作教学课堂:低段课内以写自己想写的话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写童话作文,课外看图习作;中段课内素描习作、课外循环日记;高段课内应用习作、课外生活习作。在课堂习作教学中,低段逐步形成:激趣——导说——练说——写话——评赏。中高段:明确要求——从说入手——自主习作——修改赏评(特别适合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明确要求——打开思路——自主习作——修改赏评,自明要求——试做——指导——修改(自改、互改)——赏评(适合高年级学生有一定基础的习作内容,把指导课与讲评课融为一体)。我们还主张“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练到校外”;指导学生写观察随笔、循环日记,办习作小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指导学生在校外听广播、采新闻,开办“红领巾广播电视台”,提高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
2、创新实施,凸显“习作特色”成果
在习作特色学校建设的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将习作特色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作为学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常态的教研活动、专门的教研月、教学节等活动为依托,经常性地开展习作研究,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开展相应的学生写作活动。
一是打造“能说善写”教师团队。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有一支业务精湛、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的具体做法:
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聘请教学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习作欣赏、指导学生习作等内容的培训。
组织青年教师,坚持利用晚上时间,利用校园网站开展教学论坛活动,每一段时间将围绕某个习作专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讨论,在集体研讨中发现新问题、生发新思想。
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每一到两月重点研读一本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习作竞赛活动,派骨干教师到习作特色起步早经验丰富的学校参观学习。
实行年级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经常性的集体备课活动,围绕市级习作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每个学期每人上一次习作研究课,骨干教师上习作示范课,切实推进市级课题的开展以及习作特色学校建设。
二是营造“乐写会写”习作环境。在习作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给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利用每一块阵地,为学生打开展示习作才华的窗口。
少年文学社:为爱好文学的学生创造一个活动和学习的组织,每周坚持开办文学讲座,开展各类写作辅导;辅导同学们自己编办习作小报,将学校开展的各项习作活动、将优秀学生的事迹、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刊登出来,成为学生发表习作、展示文学才华的好舞台,使文学社成为同学们向往的地方。
习作长廊: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开辟了一条习作长廊,定期将学生自己满意的习作画上精美的插图,展示出来。
习作角:每个班级将建立自己的习作宣传阵地,创建各具特色的习作园地习作角。让每个孩子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文化廊:在走廊的墙壁上,精心布置版面,每块空出一角,专门张贴爱好写作和读书的学生的照片,展示他们的风采。
红领巾广播站: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阵地宣传作用,将学生优秀的习作,爱好习作学生的事迹定期播出,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快乐杯”每周习作赛:学校建立了“快乐杯”每周习作赛的投稿箱,鼓励学生自由投稿,每周评选十名“快乐小作家”。每周星期一在升旗仪式上举行颁奖,把写得最好的那一篇习作作为国旗下的讲话,给予自觉习作的同学以最好的奖赏——在全校同学面前的表扬!
“欢乐杯”每周作文竞赛:学校设立了“欢乐杯”每周作文竞赛的投稿箱,鼓励学生自主投稿,每周评选出十名“欢乐小作家”。每周星期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颁奖,将写得最好的那篇作文作为国旗下的演讲,给予自觉作文的同学以最高的奖励——在全校同学面前得到表扬!
如今,漫步校园,雄伟壮观的校门正中挂着的校徽,蕴含着“作文”特色发展理念;两旁“和谐共进、奋勇争先”的中加精神激励人心;校道两旁图文并茂的宣传栏、唐诗宋词灯柱、主题文化广场等启迪感染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教学楼里那一块块“小作家风采”、“优秀作文赏析”、“作文活动剪影”……处处洋溢着作文文化氛围,展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精彩画面。
3、拓展延伸,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建有特色的示范学校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以张俸保为班长的学校团队认为特色建设不仅仅是有一个学校的特色项目,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一所涉外窗口学校,故特色打造也应高起点、远规划,不搞单项推进,而重整体综合,致力于整体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品质。
因此,学校以“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五特一体,培育一代新人”的特色文化体系,涵盖学校特色发展的各个层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作文之花芬芳般绽放,此时,其它特色之花也悄悄开满园。中加这片沃土,占领了春天的高地,“管理、德育、艺术、科普、教育教研”之花同时绽放芳香,为学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学校品质露出新颜!
一是秉承“人文滋养心灵,管理无痕”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张俸保校长有句口头禅: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管理中重视班子的榜样作用,“以诚感人”,“以严规其行”,“以新励其志”,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新实践了“决策—执行---监督”新型学校管理机制。
二是坚持“博学兼博爱”的育人理念,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少年交警学校”、“少年法庭”、“社区少年文工团”等有益的小团体,通过开展“三声一准备”、“三姿一容”、“十好训练”、“八个一”活动、每日“四个常规”评比、每周“纪律、卫生、礼仪、安全”流动红旗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德育特色。
三是以“2+2”项目为切入点,打造艺术特色以音、体、美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2+2”项目为切入点,运用各项兴趣队的组建与培训,增强体质,提升鉴美、审美的能力。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次翻新,深受师生的喜爱,更是阳光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何琳老师还走出去帮助兄弟学校指导、编排大课间,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美术的书法艺术,葫芦丝、竖笛进入常规的音乐课堂,拓宽了学生对于艺术学科的理解,引领他们追求艺术,学习美,欣赏美,崇尚美。
四是创新科技特色。崇尚科学,增长智慧,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小型多样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几年来,学生在市级、区级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的有百余人次。学校也荣获“万州区2010年度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谭天雷老师被市教委、市科协评为“第21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吴达兵被市教委、市科协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
五是教育科研特色。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变革课堂教学为平台,创新校本教研,几年来,学校教师各级赛课获一、二等奖50余名,论文获奖及发表300多篇。其中《管理制度与制度创新》入编全国管理大全,《通情、达理、导行》入编中国管理丛书,《让我们的校园永远美好》被中国德育报刊发表;学校承担的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教育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市级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数学已结题。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自主习作研究》、《小学英语学习多元评价性研究》、《作文教学特色学校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学校特色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朴实而具体的“作文教学”特色文化正在引领着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发展,我们深信随着学校特色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加友谊小学将会为学生的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打下厚重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