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在这个崭新的世纪,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面对这一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谁能够及时、全面、广泛地掌握信息,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多年,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重新探索和研究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内容。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存在着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科学的经验和方法策略,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实现整合。整合的本质是系统或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及与其他系统事物之间,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结合、渗透,使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可以利用广播、辅导、转播、监视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教学广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教学广播,即学生机随教师机桌面或某个窗口变化而变化,并保持同步。相当于室内上课的黑板。广播时,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观察时只需看自己的屏幕,就能看到教师的演示过程。
如在讲解《文字图形化》一课时,我利用广播的形式将自己制作的“民族小学”图样广播出去,使学生感到新鲜、新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我边讲解边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和要领,使他们意识到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教学广播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开始,但需适时适度,不能随意进行教学广播。广播前要提醒学生,广播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教学广播的尺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利用多屏监视提升课堂教学的管理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监视多个或某个学生的屏幕,系统将学生机的屏幕按单屏或多屏的监视方式,传送到教师机的屏幕上。教师可以通过该功能随时查看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而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不会感觉到教师的监视。
如在开始学习画规则图形时,学生画得很吃力。我通过多屏监视,看到某个同学是盲目操作还是误操作,就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学生还以为我多长了几只眼睛或有什么特异功能。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
三、利用教学辅导提升学生的操作质量
教师可以对教室内的某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学生机的屏幕内容可出现在教师机的界面上。教师使用键盘和鼠标对学生机进行操作,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操作学生的桌面,对该学生进行辅导时,对教室内的其他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影响。
如学生开始画图时,布局很难掌握,显得很零乱。在教师机上,我对其进行辅导,利用画图工具及鼠标,帮助其进行挪位布局,完成后使其看到在自己的帮助下,自己屏幕现在的布局比以前的适当得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能力和审美观点。
四、利用教学转播巩固并评价学生的操作
教学转播就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操作较为典型的学生,将其屏幕转播给其他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或指导。
如在学生利用菜单功能《设置画纸的大小》一课时,学生都学完了,操作完了。然后,利用转播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操作,其他学生在听、在看他是如何操作的,说的完整不完整。由其他同学做补充,也可让学生根据其操作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有时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指点。
有时转播也可以转播操作效果不好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指出他操作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应该注意的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操作,争取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上的几点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可以把几项融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如多屏监视时,可用光标放在某一个学生机的画面上点击右键,选择全屏,则立刻转为监视一台机的学生机,再点击右键,选择辅导,则转为对该学生进行辅导,再点击右键,选择转播,则该学生机的屏幕转播给所有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功能,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组,组内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学习中还可利用电脑中的帮助或课件形式向电脑学习并获得帮助,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当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也就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一个新的契机。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革新课堂教育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一旦学生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美感,便能将“苦学”转化为“乐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渴望尤为强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师研究的焦点,包括改变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等。如今,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首先、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为学生带来了新奇感。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高质量的音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有序变化的文字不再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与枯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学习的动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过程,通过小兔在长方体棱上骑摩托车绕圈,并配以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同学们对数学课充满期待,学习热情高涨。
其次、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兴趣后,他们会拥有极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通过动画引出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中,由于孙悟空没有将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师兄弟们产生了分歧,为了维护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迫切地想要了解后续内容。他们会深入、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广泛涉猎相关领域,遇到困难时展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一些教师难以教授、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法则、公式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化繁为简。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性掌握。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回答、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将其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由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启发学生思考,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促使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具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对练习设计进行优化,以强化新知识的掌握。新授课中的巩固环节,旨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并非仅仅是重复课本知识,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教学流程,持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在“练习”设计上更具灵活性,呈现出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发展,体现差异化教育:学生从模仿型的基础练习——转变为提升辨别能力的判断练习——再到融合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等。此外,教师在练习课上从基础问题出发,逐步提升练习难度,设计尝试题和发展题,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升智慧。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同样具有显著优势,不仅题型多变,而且一题多解,使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密度和提升信息接收量。
自新教材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有共识,即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较老教材有所增加,而课时安排并未相应增多,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程,每周仅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若沿用过去的教学手段,增加每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难度。教材内容有限,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例如,在讲解“第十册《统计图》”一课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原本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仅用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提高密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生动形象,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将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